太极拳漫谈
太 极 拳 漫 谈
(吴荫农 原创)
我眼中的太极拳
传统太极拳的形体运动比较柔软缓慢,在未练者看来很简单,当你认真学练时会觉得很复杂大有无从着手之感,随着练功的深入会觉得形体运动越练越简单,内涵却越练越深邃乃至永远不能到达彼岸,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太极拳虽有规律可循却不能量化和标准化,它是一门活的技艺,这是太极拳经久不衰得以日益发展的根本所在。太极拳是一门实践科学,必须亲身操练,否则终是门外汉。就像游泳,不管论述多么高深完备,不亲身实践,一旦下水肯定被淹。在说多练少的文人笔下太极拳越发神奇以致离谱,要么把太极拳夸成战无不胜的武功,要么把太极拳贬成单纯形体的健身操。殊不知太极拳是文武兼备的艺术,文不失其争斗之能事,貌似温文尔雅实乃坚刚难摧,武不失其文化之内涵,依托民族文化雄立于武林之首。和平年代里修练太极拳应当走“武事文做”的路子,武事文做既符合社会要求又满足人类好争斗的本性。人之争斗并非都是敌对,实乃人类进化的需求。武事文做充分体现了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功夫是要交流的,或推推手或试试劲,或品茶论道,在友好的气氛中彼此功夫高下心中了然,根本无需把人摔倒在地,给对方留足了颜面,彼此之长短在谈笑间交流,增进友谊其乐融融。
太极拳功法与健康
健康是人生第一宝,太极拳功法是在养生健身的基础之上进而求其功的,武功最终通过力表达出来,太极拳的最大特点是用意不用力,在不用力的形式里要练出力来,必须先壮其身而后由体内形成太极拳特有的力来。前人赞曰:“养生防身随身宝,文修武备是好拳。”己不壮何以击人,那种不顾健康一味追求打杀挑战人生极限的做法实不可取。太极拳主张自然,处处顺应人体生理要求而动,具有很好的养生健身的功能,练太极拳最宝贵之处在于能诱发先天潜能,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消除疾病于未然,健康运动首选太极拳理所当然。练太极拳可以实现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人所共识,练太极拳能否长寿问题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课题,就现有资料看太极拳界活过百岁的人很少,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从具有一定太极拳功法的人群看,已逝者大多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他们或是练功过度早早种下了伤害祸根,或者因为体弱多病而练太极拳,虽然修得了功法身体看似健康了,但是羸弱病根并未根除老来为害,或是因为政治原因在解放后尤其是文革中受到伤害,寿命短在所难免。太极拳真正进入健身行列仅仅才几十年的时间,因为时间短缺少实证,所以现在讨论练太极拳与长寿的关系为时尚早啊。太极拳的运动形式适应所有人群,不单适应年老体弱者,同样也适应年轻体壮者。年老体弱者必须偏重健身,年轻体壮者应当偏重练功。现在浮躁成风,人人压力大,越是这样越应当修练太极拳,每天挤出三五十分钟,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地练练太极拳,全天都会精神饱满的。多数人会说静不下心来,太极拳练什么呢?第一就是修心,这是根本功法,不论如何繁忙多事,静心几十分钟还是能办到的。千万不要等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再静心。有人说运动强度不够,太极拳除了修心就是练力,训练不得法当然效果不好啦,我曾经带过几个青年后生练太极拳,结果陆续不练了,述说原因是我的练法太累太苦啦,不如跑步打球轻松。一代宗师杨建侯少年时期因为受不了练太极拳的苦楚曾有过轻生的念头,足以见得练太极拳运动量之大。这里有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现在流行的太极拳练法有问题,损伤身体现象很普遍,只能说教不能实战,问题的根本在于教授传统练法的教师太少了,由于历史的原因断档啦。指导太极拳运动的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哲学理念,它把阴阳五行运用得惟妙惟肖,释、道、儒的思想充斥间,诸如表现中庸之道的立身中正,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舍己从人等等都是西方理念所没有的。经过漫长岁月的磨砺,太极拳从练法到理论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升华为雅俗共享的文化。修炼太极拳者无非两件事,一要修养心性,二要训练劲力。通常所说的就“劲儿”,严格讲就是力,老北京人往往把小巧玲珑可爱的事物名字语音儿化。构成力的三要素是大小,速度和方向,它们是变量是矢量,太极拳所有动作都是圆弧,圆弧运动力的方向是该点的切线方向,任何一段圆弧都有无数条切线,就是说太极拳力的方向是连续不断变化的,好的太极拳手令人无力可施,你有力也使不出来,道理很简单,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必须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反。太极拳力的方向动则变,更加之力的大小和速度也随之变化,极难形成对抗条件,造就了太极拳力灵活善变的特点,老北京人把这种力誉之为“劲儿”。所有的招式手法无非是劲力的一种发放形式而已。手捧太极阴阳运行,脚踏八卦方位分明,上下相随内外相合,整齐划一武艺才精,这就决定了太极拳功夫必须练到身上才算数,夸夸其谈空中楼阁,到头来都是空。人心实拳心虚,太极拳门派林立,目前国家承认的仅仅有陈、杨、武、吴、孙五大家,事实上远非这些。派别之根本差别在于内在运劲方式不同表现外在风格不同,拳式和套路都是为内劲运行服务的。每一派都有自己的长处也不可免的有自己的不足,就太极拳这个拳种而言也有所短阿,抬高一派贬低一派的思想实不可取。
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
太极拳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认为形体动作越接近祖上越正宗的思想,显然是一种误识。太极拳是一门实践科学,经历代能人志士的不断发展完善才确立起来的。太极拳练的是精神是活的技艺,一个人不同时期所练的拳肯定是不一样的,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看太极拳是没有统一标准的。纵观历史凡是有造诣的太极拳家都不是单一拳种,学拳很像摄取食物,单一食物的人身体肯定不壮。有造诣的太极拳家不可能死啃照搬老师的东西,在这一点上王芗斋最具代表性,他讲过“学我者生,像我者死”,正因为他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才能从形意拳里颖脱而出创立了“意拳”。一师之徒的崔毅士,牛春明,李雅轩,董英杰等人的拳架各不相同,且都与授业师父杨澄甫的拳架有所不同,这和他们个人的性格、思想、体格以及习武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老师的技艺不可能一点不落的全部传授给学生,肯定会缺失一些,学生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创新一些,或者把别门的东西融合进来。例如崔毅士所传杨氏太极拳大架起势和杨澄甫不同,杨澄甫的起势是双臂掤起采下接左掤,崔毅士所传的起势改为立圆双按采下接左掤,杨澄甫所传的双按掌是挫起推出的,崔毅士则改为合圆推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崔毅士早期跟随太极圣手李香远练过开合太极拳,据说这些变化是得到杨澄甫首肯的。变化后的练法更显圆润饱满。崔毅士的高足吉良晨所传套路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崔氏所传的玉女穿梭上手臂直起下手直按推出,吉氏变作双手合住劲挫动滚起而出,显然是融合了八卦的特点,较之崔氏所传的练法更合乎人体力学原理,因为吉氏之前练过八卦。不可否认也有丢失的东西,杨澄甫所传有“抱虎归山”一式,现在世面大多练成了斜搂膝拗步接捋挤按,把很有特色的抱虎归山一式丢失啦。崔毅士有“抱圆守一和太极”一式,只传给了早期的三个徒弟和西青、吴文考和吉良晨,不知何故之后就不再传了,而今只有吉氏一支尚有少数人练“抱元守一和太极”一式。对拳的变革并不都是进步的,也有不及先师的,杨澄甫所传单鞭一式两手同时运动同时到位,两臂相挣身正力整,现在被改成了后面勾手先放好再走前手,虽然容易练却产生了身歪力偏的弊端,违反了一动具动的原则。不难看出太极拳的传承每一代都必定会发生变化的。




 京公网安备 1101170200028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170200028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