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荫农(主教)

0 0评论

教师简介

      吴荫农1961年(15岁)就开始学练杨氏太极拳,时值少年长身体时期,太极拳功法伴随着身体成长。

最初跟随袁绍良学习拳架,第二年投身北京永年太极拳社求崔毅士老先师校正拳架,一年后投在吉良晨门下深造杨氏太极拳。崔毅士是杨澄甫的入室弟子职业拳师,袁绍良是崔毅士的学生,吉良晨是崔毅士的入室弟子,如此的师承确保了所学太极拳的传统性和规范性。崔毅士,名立志号毅士,所传的杨氏太极拳简称“崔传杨氏太极拳”,是北京杨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崔老的太极拳功夫以松沉著称于世,先师善练不善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功力大。吉良晨,中老名医,南派形意拳第四代传人,是八卦名师马贵的再传人,1951年拜崔老为师研习太极拳。吉良晨师父国学基础深厚深通易理,最大特点是用医学理论解读太极拳,把八卦形意拳太极拳有机结合,所传杨氏太极拳中规中矩却不刻板,在继承的基础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吴荫农从吉师受益多多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特色

     吴荫农出生在北京的郊区自幼家境贫寒,自小就从事体力劳动,奠定了本力大的优势,熟悉生产劳动技能,奠定了领悟太极理论和太极拳的实践基础,更兼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跟随陈发科的弟子王树君学习传统陈氏太极拳,跟随张斌如(北京十老之一)的亲戚周崇明学习李瑞东的五行捶,跟随许笑禹弟子文肇楠学习形意拳,有助于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杨氏太极拳,建立起了“太极拳必须在不用力的运动形式练出力来的观点。历经五十多年的锤炼,形成了以传统杨氏太极拳为主体劲力厚重气势磅礴的风格特点,颇有几分杨澄甫宗师的遗风。和现代流行的潇洒飘逸的太极拳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太极拳套路主要特点

吴荫农的师承很直截了当,更兼自幼就养成了尊师重道的思想,对师父所传授的技艺认真修炼,从不妄作修改,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杨氏太极拳原始的练法。主要表现在:

    1.天圆地方(形)。在上者,所有的运动轨迹和姿势都是圆的,遵循阴阳运转畅行不息的规律,此式将尽未尽彼式潜生欲出,此式之尾彼式之首,并无极致定式,连绵不断如环无端。在下者,脚踏八卦方位,四正四隅毫不紊乱,两脚始终呈45°的整倍数运行定位,简称“天圆地方”。观看吴荫农的视频,脚下清清楚楚绝无拖泥带水生拉硬拽的弊病,迈步如猫行的意境很浓厚,既有规矩可循又不拘泥规矩,整个拳势恰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一气呵成,绵柔之中蕴含着刚劲。

     2. 中正安舒(神)。所有拳势动作的起伏升降具在中正实现,不携带体重进退,不利用惯性运行,升也稳降也稳犹如端坐太师椅,心泰神怡,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大有君临天下之势。

     3.形简意深(意)。太极拳的缠、拧、拿诸般劲法尽皆融于整个拳势运行之中,大者不见其形,小者不见其影,劲力承载于运劲如抽丝的意境中,每一式中都含有十三式的内涵,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视之若无触之即有。吴荫农所练拳架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从师所学的原始练法,丝毫没有受到新型太极拳的侵染,练出了杨氏太极拳的原汁原味,这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何以证明?我们只需利用截频方法把吴荫农的视屏拳式和杨澄甫拳照比对便一目了然。

4.形开力合(力)。吴荫农所练的太极拳非常注重内劲的运行,追求一个整劲。要求形体尽量展开,而劲力却是要整体合拢的,拳势大而不散,形成了舒展大方松柔中透视着劲力的特点。看单鞭一式,前手的抽击和后手的腕击同时运行同时到位,弓步两腿也同时到位,两手两脚前后相挣,身体上下内外整齐划一自然力大有气势。这就是他常说的“两拉一合”,即肢体相对拉开脊柱上下拉开,在神意统领下合成一个整体力。杨氏太极拳最有特色的是玉女穿梭一式,脚下步伐环环相扣严谨清晰,虚实转换自然得当,巽、震各两步,兑、艮各一步,规规矩矩。轻灵矫健身法快,变化莫测鬼神惊。脚踏八卦随我走,手捧太极任意行。现在这样的练法已经很少了。更值得一提的是双摆莲,一般练法都是噼里啪啦的酷似雨打沙滩,吴荫农练的双摆莲缓慢柔和很有风掠荷塘莲叶摆的意境,正如杨澄甫所说的“腰柔百转若无骨,洒向满身都是手”高雅境界。形开力合是由开展过渡到紧凑的桥梁,是吴荫农这一时期拳势的显著特点。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

取消
建站ABC 建站ABC提供技术支持